有價值角色-歷史故事草稿(利民會之復元公民)
valued-role-plan01
當夏桀之時,夏王內政不修,外患不斷,夏后氏的共主地位嚴重動搖。湯乘機起兵,首先攻滅葛(今河南寧陵縣北)及十多小國和部落。接著又克韋(今河南滑縣東南)、顧(今河南范縣東南)、昆吾(今河南許昌東部)等小國。經過11次戰役,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無援,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,起戰車七十乘,必死之士六千人伐夏[5],在鳴條之戰中擊敗夏桀,一舉滅夏。由於商湯以武力滅夏,打破君王永定的說法,因而史稱「貴族革命」。湯建立商朝後,對內減輕征斂,鼓勵生產,安撫民心,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,影響遠至黃河上游,氐、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 [6]。
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,在伊尹、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 [4] (今河南商丘寧陵)以及夏朝的方國韋(今河南滑縣,即後來大彭)、顧(在今河南範縣)、昆吾(在今河南許昌)等,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,成為當時的強國,而後作《湯誓》,與桀大戰於鳴條(今河南封丘東),最終滅夏。經過三千諸侯大會,湯被推舉為天子,定都亳(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) [4-5] ,國號為“商”。 [6] 吸取夏朝滅亡的教訓,發佈《湯誥》,要求臣屬“有功於民,勤力乃事”,否則“大罰殛汝”。注意“以寬治民”,對於夏國的遺民,允許保留“夏社”,冊封大禹後人。統治期間,階級矛盾緩和,政權較為穩定,國力日益強盛。《詩·商頌·殷武》稱:“昔有成湯,自彼氐羌,莫敢不來享,莫敢不來王”。
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,建立商朝後稱王在位12年。 [7] 百歲而崩, [8] 廟號商太祖,因其長子太丁早逝,由次子外丙繼位。葬處據傳有六處,説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。
商族興起於黃河故道下游的商丘。 [10] 商部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時期。這個部落的始祖叫契。傳説契的母親簡狄洗澡,忽然發現燕子下了個蛋,吃了以後便懷孕生契。所以古代有“天命玄鳥,降而生商”的傳説。 [11]
夏朝自孔甲繼位為夏王以後,“事淫亂”(《史記·夏本紀》),不理朝政,專事打獵玩樂,使得人民怨恨,諸侯反叛。由於國力衰弱,也無法控制各諸侯國勢力的發展。 [1]
在夏朝的諸侯方國中,商國自上甲滅有易以後,勢力逐漸發展壯大。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,社會財富的增加,促使商族由氏族制過渡到奴隸制。為了向外發展勢力,掠奪更多的奴隸和財物,到了主癸時,商國已是一個具有國王權力的大諸侯國了。
主癸死後,由他的兒子湯繼位為商侯,仍建都商丘。 [1] 商國從始祖契開始,到湯的時候已經將都城遷了八次。 [12] 商湯繼主癸作諸侯時,夏朝的統治者是桀,他驕侈淫逸、寵用嬖臣、暴虐無道,對民眾及所屬方國部落進行殘酷的壓榨奴役,引起普遍的憎恨與反對。夏朝的統治風雨飄搖,國勢漸衰。商湯為了準備滅夏,在夏桀十五年,將商國的國都由商丘(今河南商丘睢陽區西南)遷至亳(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)。 [13-14]
湯在亳這裏營建新國都、積蓄糧草、招集人馬、訓練軍隊,為滅夏之戰創造有利條件。本來商國曾被夏王朝授與“得專征伐”的大權(《史記·殷本紀》、《集解》),他要征伐誰可以不經夏王的批准而有權出兵。但是湯準備征伐的並不是一般的侯,而是統治全國的夏王朝。商湯時,商國地域不過七十里,他為了削弱夏王朝的勢力,排除滅夏的障礙,爭取更多的諸侯反夏,首先就從商國的鄰國葛國開始,葛國是夏桀的耳目,緊鄰商國的西部,是阻擋商湯西進攻夏的第一個障礙,商湯第一個就消滅了葛國。
商湯與有莘氏通婚後,運用賢臣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,以亳(今河南商丘市谷熟鎮西南)為前進據點,積極治國,準備滅夏。 [16]
商湯首先在政治上採取了爭取民眾和與國的政策,開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勢,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。在軍事戰略上,他在賢臣伊尹、仲虺的有力輔佐下,巧妙謀劃。
伊尹向湯出謀,由他親自去夏王都斟鄩(今河南洛陽偃師) [17] 住一段時間,觀察夏朝的情況。湯準備了方物(土特產)、貢品,派伊尹為使臣去夏王都朝貢。 [18] 伊尹帶着隨從、駕着馬車、馱着方物、貢品來到夏王都。伊尹在夏都斟鄩,取得夏王妃妺喜的寵信。 [75] 三年後的一天,妺喜 [75] 對伊尹説,桀做了一個夢,夢見天上兩日並出,相互搏擊,一日勝,一日不勝。伊尹認為,這是滅夏的時機到了,迅速回到商國的都城亳(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),告訴了商湯。
伊尹向湯獻計説:“夏自禹建國以來,已經歷四百多年,夏王是天下尊崇的共主。雖桀暴虐無道,民有怨恨,但在諸侯中仍有威信,故不能很快伐桀,只有等待時機再行動。”於是伊尹和仲虺商議後,向湯獻了一策,就是不能急於出兵伐桀,還要蓄積更大的力量,繼續削弱擁護夏王朝的勢力,等待時機。湯接受了伊尹的主張,做了積極的準備。
時逢百年不遇的大旱,商王國赤地百里,但商湯決定發兵。夏桀舉行盟會,有緡國未到,並且公開叛亂。夏桀決定先滅有緡,再滅商。與有緡的戰爭使夏桀盡失精鋭之師。
自夏桀滅有緡氏以後,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更加激化。在夏王朝的諸侯、方國中,雖然叛離者不少,但擁護夏王朝的也還不少,忠實於夏桀的也不是沒有。在東部地區就有三個屬國是忠於夏桀的:一個是彭姓的韋(今河南滑縣東),一個是己姓的顧(今山東鄄城東北),一個也是己姓的昆吾(今河南境內)。這三個夏屬國的勢力都不小,他們所處的地區又與商較近。湯滅葛以後,又征服了一些不歸順商的諸侯、方國,所謂“十一徵而天下無敵”。但這三個方國執意以商為敵,他們監視着商湯的活動,還經常向夏桀報告。
湯和伊尹、仲虺決心除掉這三個夏桀的羽翼。夏桀二十二年,就在準備進徵韋時,夏桀得知湯還在繼續征伐諸侯,擴大商的勢力,於是派使臣至商國召湯入朝,湯沒有拒絕就帶領隨從來到夏王都。夏桀得知湯已來到,就下令將湯囚禁在夏台。
夏桀二十三年,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將湯囚禁起來以後,就蒐集了許多珍寶、玩器和美女獻給夏桀,請求釋放湯。夏桀是一個貪財好色之徒,看見商送來的許多珍寶、玩器和美女,非常高興,也就下令將湯釋放回商。夏桀囚湯之事在諸侯、方國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,紛紛投奔商,願助湯滅夏,同一天就有五百個諸侯到湯那裏去任職。湯回商以後,被囚禁的痛苦經歷使商湯更堅定了滅夏的決心。
商湯見叛夏歸商的人愈來愈多,就和重臣伊尹、仲虺商議征伐韋國和顧國的事。經過一番謀劃和準備之後,商湯和伊尹就率領了助商各方國的聯合軍隊,先對夏的方國韋國展開進攻。商湯率大軍壓境,韋國連求援都來不及,很快就被商軍滅亡。韋國被滅,顧國勢單,湯接着又揮師東進,乘勝也將顧國滅了。 [24] 韋、顧二國的土地、財產、人民盡歸商所有。
夏桀下令罷兵不征伐商,可是一年之後,昆吾的夏伯自恃其能,率軍向商進攻。伊尹見昆吾死心塌地效忠於夏桀,一心與商為敵,就請湯率軍迎戰昆吾。一戰而大敗昆吾軍,再戰而殺夏伯滅昆吾,並昆吾土地、入民入商。湯還採納伊尹的建議,停止朝貢夏朝以試夏桀的實力。消息傳到夏都,桀召九夷之師攻商,商湯見桀還能調動九夷族的兵力,知道夏的勢力還很強大。
商湯知道時機不到,就馬上向桀請罪,卑辭厚禮表示臣服,恢復進貢,去掉了桀心中的芥蒂,贏得了等待時機的時間。一年後,因桀反覆無常,昆吾又是助桀為虐,與商為敵,九夷的首領們也看出夏桀不會長久,就不聽調遣。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殘暴統治,紛紛叛離,使桀的力量大為減弱。
夏桀的賢臣關龍逢多次進諫,桀甚為憤怒,將關龍逢處死。太史令終古把占卜的凶兆,哭泣着送給桀,桀不屑一顧。終古逃到商國,商湯大喜,將此事遍告諸侯,商湯就選擇了這個有利時機,開始做滅夏的準備。
公元前1666年,商湯在景亳(今河南商丘市梁園區)誓師,宣告夏桀的罪行,商湯正式興兵伐夏。 [26] 湯和仲虺、伊尹率領由七十輛戰車和五千步卒組成的軍隊西進伐夏桀。夏桀調集了夏王朝的軍隊,開出王都。夏商兩軍在鳴條之野相遇,展開了大會戰。
會戰開始之前,湯為了鼓動士氣,召集了參加會戰的商軍和前來助商伐夏的諸侯、方國的軍隊,宣讀了一篇伐夏的誓詞,稱為“湯誓”。商軍經湯動員以後,士氣大振,都表示願意與夏軍決一死戰。兩軍交戰的那一天,正趕上大雷雨的天氣,商軍不避雷雨,勇敢奮戰,夏軍敗退不止。夏桀見兵敗不可收拾,就帶領五百殘兵向東逃到了三㚇(今山東定陶北)。三㚇是夏王朝的一個方國,三㚇伯見夏桀兵敗逃來,立即陳兵佈陣以保夏桀,並揚言要與湯決一死戰。湯和伊尹見夏桀投奔三*,即摩師東進。商軍和三*軍在(成耳)(今山東汶上北)交戰,結果商軍打敗三*軍,殺了三㚇伯,湯將夏桀流放在南巢的亭山,商朝建立後的第三年,夏桀就憂憤病死在亭山。 [27]
湯和伊尹為了徹底消滅夏王朝的殘餘勢力,又率軍西進。因為韋、顧、昆吾和三*這樣一些較有勢力而又忠於夏的方國都被商湯所滅,商軍在西進的路上就未遇到大的抵抗,很快就佔領了夏都斟(尋耳)。夏朝的親貴大臣們都表示願意臣照於湯。湯和伊尹安撫了夏朝的臣民後,就在斟(尋耳)舉行了祭天的儀式,向夏朝的臣民們表示他們是按上天的意志來誅伐有罪的桀,夏後氏的“歷數”(帝王相繼的世數)已終。這就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滅亡。湯先征伐韋、顧兩國,然後滅昆吾和夏桀。 [28]
湯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後就率軍回到了亳(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)。這時期商的聲威已達於四方,各地的諸侯、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、部落的酋長們都紛紛攜帶方物、貢品到毫來朗賀,表示臣服於湯。數月之間,就有“三千諸侯”大會於亳(《逸周書·殷祝》)。
湯經過二十年的征伐戰爭,滅了夏王朝,統一了自夏朝末年以來紛亂的中原,控制了黃河中下游地區,其勢力所及,遠遠超過了夏王朝。湯滅夏後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礎。由於商湯以武力滅夏,打破國王永定的説法,從此中國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,因而史稱“商湯革命”。 [29]
湯對前來朝賀的諸侯皆以禮相待,湯自己也只居於諸侯之位,表示謙遜。“於是諸侯畢服,湯乃踐天子位”(《史記·殷本紀》)。也就是在“三千諸侯”的擁護下,湯做了天子,告祭於天,宣告了商王朝的建立。 [30]
湯建立商朝後,對內減輕征斂,鼓勵生產,安撫民心,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,就連遠居黃河上游,氐人、羌人部落都來納貢歸服。 [30]
商紂王(帝辛)在位期間,他持續對東南方的人方(東夷)用兵,直至徹底擊敗,使商疆域擴至江淮一帶。由於戰爭持久導致國內空虛,使一向俯伏、自稱「小邦周」的西伯發乘機聯合西方各方國一同伐商。在史稱牧野之戰中,商軍夜遭偷襲而敗,帝辛玉衣自焚以成「天命」,
美艷惑人、愛吹枕邊風,論起狐狸精始祖,非「妲己」莫屬。她不只背負毒害正宮的罪名,連國家滅亡都算在她頭上。但比對考古發掘,商代王后業務繁重,要當祭司、還要上戰場,如果妲己穿越而來可能會怒斥:朕乃將軍(商周時期重要人物都可稱朕)!
許多傳世文獻記載,妲己與紂王帝辛的下場很慘,兩人自焚後,周人不但毀其屍體,周武王甚至將妲己的頭斬下,一路招搖著送到陜西的宗廟展示,顯然妲己並非只是尋常深宮女子。
西元前 1046 年,商周兩軍在牧野集結對陣,只聽到轟隆隆的巨響,周人出其不意派出三百多輛戰車、一千多匹馬,奔騰的大軍如同怪物部隊來襲,把商人嚇得潰不成軍。另一方面,商朝作戰經常依賴王族分支的族軍,簡單說就是各堂口的弟兄,各自歸自家大哥管;相反的,周人一方的指揮官就是姜子牙統籌,組織程度較商朝一方為高。
這場史詩級大戰,成為當時地表最慘烈的戰事,商朝出動的十七萬士兵幾乎全軍覆沒!紂王和妲己穿上玉衣自焚,
對於商來說,位處陜西的小邦周可謂狼子野心,從一開始就打算「翦商」。雙方關係時而平和,時而衝突,兩邊的王都有被對方打死的紀錄。比如說商王武乙到陜西渭河田獵,被雷給劈死了,這與周昭王南征楚國沒回來一樣,都可能是忌諱君王戰死的官方說詞。又如小邦周的季歷,吸收了草原部落的力量,成為了最早的天可汗,最後卻死於商王文丁之手。
現代人總結紂王的奢靡和暴虐主要是沉溺酒色,為投妲己所好,作「新淫之聲、北鄙之舞、靡靡之樂」,把從百姓那搜刮而來的錢財,修建鹿臺,置滿奇珍寶物。還「積糟為邱,流酒為池,懸肉為林,使人裸形相逐其間」,與宮女們在其間不分晝夜地玩樂。
而且殘忍地施行炮烙之刑,把人烙得皮焦肉糊而死。為了看人肚裡的胎兒是怎麼樣的,還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,使母子倆喪命。小說《封神演義》更是將紂王推上了殘暴荒淫的巔峰。
實際上,紂王其實應該叫帝辛,後人為了貶低他叫他紂,據正史所載,紂王曾經攻克東夷,把商的疆土開拓到中國東南一帶,開發了長江流域。在對付東夷的戰爭中,紂王一方占盡優勢。
為了永絕後患,紂王甚至建起了一條通往東夷的大道,以便迅速調兵鎮壓夷人的反抗。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,一直打到長江下游,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,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,取得大勝。
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紂王大軍盡出,指向東方,都城內防禦力甚弱,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引導之下,奇兵突襲,於牧野一戰功成,而這時商王的大軍遠在東南,無力援手,牧野之戰的商軍,並非商王朝的精銳之師,而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囚徒。
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,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,闔閭也受了重傷,臨死前,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。夫差牢記父親的話,日夜加緊練兵,準備攻打越國。
過了兩年,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,勾踐被包圍,無路可走,準備自殺。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,說:“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,可以派人去賄賂他。”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,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,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。
文種見了吳王,獻上珍寶,說:“越王願意投降,做您的臣下伺候您,請您能饒恕他。”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。
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:“人常說‘治病要除根’,勾踐深謀遠慮,文種、範蠡精明強幹,這次放了他們,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!”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,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,答應了越國的投降,把軍隊撤回了吳國。
吳國撤兵後,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,放牛牧羊,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。三年後,他們被釋放回國了。
勾踐回國後,立志發憤圖強,準備復仇。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,消磨了報仇的志氣,晚上就枕著兵器,睡在稻草堆上,他還在房子裡掛上一隻苦膽,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,門外的士兵問他:“你忘了三年的.恥辱了嗎?”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,範蠡管理軍事,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,妻子也紡線織布。
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,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,越國終於兵精糧足,轉弱為強。
勾踐就是憑藉著臥薪嚐膽的磨礪,勵精圖治,與百姓同甘共苦,越國國力與日俱強,最後滅掉了吳國,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。
戰國時秦昭王囚孟嘗君,打算加以殺害,孟嘗君得門下食客雞鳴狗盜的技能協助,得以脫難。典出《史記.卷七五.孟嘗君列傳》。後用「雞鳴狗盜」比喻有某種卑下技能的人,或指卑微的技能。亦用於形容卑劣低下的人或事。
據《史記.卷七五.孟嘗君列傳》載,孟嘗君是戰國時代齊國的貴族,被齊湣王任命為相國,在當時很有聲望。因他禮賢下士,為時人所稱道,因此天下的術士、文人紛紛前來投靠,據說門下食客達三千人之多。有一次孟嘗君出使秦國,秦昭王久聞孟嘗君的名聲,想要拜他為秦國宰相。大臣們紛紛反對,認為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,如果做了秦國的宰相,一定會為了齊國的利益而犧牲秦國,到時秦國就岌岌可危了。秦昭王聽從大臣們的意見,便打消了拜孟嘗君為相的念頭,又害怕他回齊國後會報復秦國,於是把他囚禁起來,準備殺掉他。孟嘗君見自己性命危在旦夕,十分著急,就派人去見秦昭王的寵妃,希望她能在秦昭王面前代為求情。那位妃子答應了,但要孟嘗君送她一件珍貴的狐白裘做為交換條件。孟嘗君心想,僅有的一件狐白裘已經送給昭王,哪還有第二件呢?正不知如何是好時,有一位同行的食客自告奮勇,願意潛入秦宮將狐白裘偷出。這名食客趁著黑夜潛入寶庫,順利地偷出狐白裘。孟嘗君將狐白裘送給那個妃子,她便在秦昭王面前為孟嘗君說好話,讓秦昭王答應放孟嘗君回國。孟嘗君怕秦昭王後悔,便與食客們連夜回國。到了函谷關,卻發現關門必須等到清晨雞啼時才會打開。這時秦昭王已經後悔,而且派遣人馬沿路追趕,如果天亮前孟嘗君一行人不能出關,就會被秦昭王派出的人馬追回,那時便不可能離開秦國了。孟嘗君心中正懊惱時,另一名善於模仿雞叫的食客學了幾聲雞叫,引得附近的雞紛紛叫了起來。守關的士兵聽到雞鳴,以為天亮了,就把關門打開,讓孟嘗君一行人出關。等秦國的追兵到達,孟嘗君一行人早已離開秦國,再也追不到了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雞鳴狗盜」,用來比喻有某種卑下技能的人,或指卑微的技能,亦用於形容卑劣低下的人或事。
公元前283年,趙王取得了楚國的和氏璧,秦昭襄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,派人遣書趙王,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。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諸位大臣商議,但最後得不出結論,因為奉璧予秦國,則害怕得不到城池,不奉璧予秦國,則害怕被其攻打。
就在這個懸疑未定之時,宦官頭目繆賢上前向趙王獻計,表示其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秦國。趙王則問:「何以得知?」 繆賢則表示以往他曾經犯罪,欲逃亡燕國,但藺相如阻止他,並問向他曉以利害,最後他亦因為沒有出走燕國,反而得到趙王饒恕的機會。因此他認為藺相如有智有謀,可委重任。
趙王於是召見藺相如,並詢問藺相如應否以和氏璧換取十五座城池。藺相如向趙王分析,秦強趙弱,不可不換。但趙王問如果給予秦王和氏璧,而秦王不給予他城池,可以怎辦。而藺相如則回答說不論怎樣,趙國都要冒風險,寧可秦國理虧,也不可讓趙國理虧。並且表示他願意攜璧入秦,而且如果秦王反悔,必保證完璧歸趙,趙王於是派他出使秦國。
秦王於章臺接見藺相如,藺相如奉璧予秦王。秦王喜形於色,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及左右觀看,這時左右皆呼萬歲。藺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將城池給予趙國,於是向秦王說和氏璧有瑕疵,想向秦王指出,並向秦王取回璧玉。藺相如在取回和氏璧後即站在大柱旁,向秦王說:「趙王在眾臣異議中仍力排眾議,接納臣之提議,因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,何況秦國為一大國!趙王為了保存秦趙之友好,在齋戒五日後使臣奉璧入秦。可惜秦王不但沒有給予趙國城池的打算,而且還將和氏璧傳給美人,實在是對臣的戲弄。」
說畢後,藺相如即作出撞柱的姿態,而秦王因為怕破壞了和氏璧,於是假意給予趙國十五個城池,但實際為全不可得到的地方。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奸計,於是藉故要秦王齋戒五日才奉上和氏璧,以拖延時間。就在這數天,藺相如派侍從攜璧返回趙國,自己留下應付秦王。
秦王在齋戒五日後,於大殿上設置九賓之禮,並傳召藺相如,藺相如應召上殿,並向秦王說:「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餘位君主,並未有信守誠諾者。因此臣誠恐秦王欺騙趙國,已命人持璧歸趙。秦強而趙弱,如果大王先割十五城予趙國,再派遣一位使者至趙國,趙國立即交出和氏璧。臣知道欺騙大王之論罪當誅,所以臣請赴湯鑊之刑,並不會有任何異議。」秦王與其群臣只得苦笑,這時左右之人正想將藺相如帶去行刑。但秦王卻制止,認為殺了藺相如也不會有大作用,不如放了他,保存秦趙之間的友誼。因此藺相如成功完璧歸趙。
藺相如歸國後,趙王認為他不辱使命,保存了趙國的體面,於是封其為上大夫。最終,秦國不給予趙國城池,趙國亦不給予秦國和氏璧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