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o De Jing word 01 道德經-探討-01~10

第一章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可以言說的「道」,不是永恆不變的「道」;可以描述的「名」,不是永恆不變的「名」。 
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
無形無象的「道」是天地初始的根本,有形有象的「道」是萬物生成的根源。
故常無,欲以觀其妙;常有,欲以觀其徼。
所以,我們應常常處於「無」的狀態,去觀察道的微妙;常常處於「有」的狀態,去觀察道的極限。 
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
這兩種狀態(有與無,始與母)同出於一個本源,卻有不同的名稱,都可稱為「玄」。 
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
這「玄」是深奧又深奧的,是所有奧妙的門徑。

第二章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,天下人都知道美的東西之所以為美,是因為有醜陋的存在;都知道善的東西之所以為善,是因為有不善的存在。 這揭示了對立統一的觀點,美與醜、善與惡是相對存在的,沒有對立面就無法顯現其本身。 
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
這幾句進一步闡述了對立統一的觀點,說明了有和無、難和易、長和短、高和下、音和聲、前和後都是互相依存,互相影響的,沒有一方就無法顯現另一方,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。 
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;萬物作而弗辭,生而弗有,為而弗恃,功成而不居。
這是對聖人行為的描述,聖人順應自然,不妄加干涉,以「無為」的態度行事,以不言的方式教化百姓。 讓萬物自由生長,不據為己有,有所作為但不自恃,功成而不居功。 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這是結論,正因為聖人不居功自傲,所以他的功業才能長久不衰。

第三章
不尚賢,使民不爭:
不刻意推崇有才能的人,是為了避免引發百姓之間的爭奪和攀比。 如果一味推崇賢能,會讓大家競相表現,反而不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。
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:
不把稀有物品看得很貴重,就不會讓百姓產生貪欲,從而減少盜竊等犯罪行為。 
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:
不展示過多的誘惑和慾望,可以使百姓的心思不被迷惑和擾亂,保持內心的平靜。
是以聖人之治,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:
聖人的治理方式是:使百姓的心思單純,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左右(虛其心);滿足百姓基本的物質需求(實其腹);減弱百姓追求名利的慾望(弱其志);增強百姓的體魄(強其骨)。 
常使民無知無欲:
使百姓保持淳樸,沒有過多的心機和慾望。
使夫智者不敢為也:
即使有才智的人,也不敢肆意妄為,因為社會風氣淳樸,沒有讓他們展現才能的空間。
為無為,則無不治:
以「無為」的態度治理國家,順應自然,不刻意干涉,反而能達到最好的治理效果。

第四章
道沖,而用之或不盈:「道」就像虛空的氣,充盈著宇宙,作用於萬物,卻永不枯竭。 
淵兮,似萬物之宗:「道」深廣無邊,如同萬物的根源,包容一切。 
挫其銳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:「道」能磨去鋒芒,化解紛亂,調和光芒,與塵埃融合,呈現出看似平淡的狀態。 
湛兮,似或存:「道」深沉寂靜,卻又真實存在,似無而又實有。 
吾不知誰之子,象帝之先:「道」的origins 無從得知,似乎在天地萬物,甚至在天帝之前就已存在。 

第五章
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①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齜乎②?虛而不屈③,動而俞出④。多聞數窮⑤,不若守於中⑥。
①芻(chu)狗:用草紮成的狗。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,祭祀完畢,就把它丟掉或燒掉。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。在本文中比喻:天地對萬物,聖人對百姓都因不經意、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,自生自滅。正如元代吳澄據說:「芻狗,縛草為狗之形,禱雨所用也。既禱則棄之,無復有顧惜之意。天地無心於愛物,而任其自生自成;聖人無心於愛民,而任其自作自息,故以芻狗為喻。」
②猶橐龠(tuoyue):猶,比喻詞,「如同」、「好像」的意思。橐龠:古代冶煉時為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-袋囊和送風管,是古代的風箱。
③屈(gu):竭,窮盡。
④俞:通愈,更加的意思。
⑤多聞數窮:聞,見聞,知識。老子認為,見多識廣,有了智慧,反而政令煩苛,破壞了天道。數:通“速”,是加快的意思。窮:困窮,窮盡到頭,無路可行。
⑥守中:中,通衝,指內心的虛靜。守中:守住虛靜。

第六章
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:
「谷神」指的是道的運行,它生生不息,永恆存在,如同深邃的母體,所以用「玄牝」來形容道的本質。
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:
「玄牝之門」比喻道孕育萬物、生生不息的根源,是天地萬物的根本。
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:
「綿綿若存」形容道的作用持久而連綿不斷,「用之不勤」則表示運用道的力量卻不需要費力,是自然而然的。

第七章
天長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
這句話說的是,天地之所以能長久,是因為它不為自己而存在,不刻意追求生存,而是自然而然地存在和運行。 這種不自私的狀態,反而成就了它的長久。
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;外其身而身存。
聖人效法天道,將自己置於他人之後,卻能在眾人之中領先;不執著於自身利益,反而能保全自身。
非以其無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
這句話點出了關鍵:聖人的無私行為,正是因為無私,反而成就了更大的私利,也就是說,他的無私行為最終讓眾人受益,他也因此獲得了長久的尊重和成就。 
非以其無私邪?意思是,並非因為聖人有私心,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私心。

第八章
上善若水: “上善”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,而“若水”則以水為喻,說明這種善的特質。 
水善利萬物而不爭: 水滋養萬物,卻從不居功自傲,也不與萬物相爭。 
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: 水往低處流,願意處於卑下之地,這也符合道的運行法則,所以接近於道。 
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: 這是對“上善”的具體闡述,包含了居住、心境、待人、言談、為政、做事、行動等各個方面,都應效法水的特質,柔和、謙遜、利他、守信。 
夫唯不爭,故無尤: 正因為不與人相爭,所以才能避免過失和怨尤。 

第九章
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銳之,不可長保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;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 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
  • 持盈保泰,不如適可而止:: 竭力追求完美,不如適時停止,避免物極必反。
  • 鋒芒太露,難以長久:: 過度展現鋒芒,容易招致損害,難以長久保持優勢。
  • 財富權勢,難以長守:: 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和權勢,也難以長久擁有,過度追求反而容易招致禍患。
  • 驕奢淫逸,自取其咎:: 富貴而驕傲自大,最終會自食其果,招致禍害。
  • 功成身退,合乎天道:: 完成了事業就應該功成身退,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。

第十章
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
意思是,精神與形體合一,能夠不分離嗎? 強調精神和肉體的和諧統一,如同道家所追求的「天人合一」。
專氣致柔,能如嬰兒乎?
意思是,專注精氣,使之柔和,能夠像嬰兒一樣嗎? 指通過專注精氣,使身體柔和,去除雜念,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。
滌除玄覽,能如疵乎?
意思是,清除內心的雜念,使心靈清澈,能夠沒有瑕疵嗎? 強調要滌除內心的雜念,保持心靈的純淨。
愛國治民,能無為乎?
意思是,愛國愛民,能夠順應自然,無為而治嗎? 強調統治者要以無為的方式治理國家,順應自然規律,不妄加干涉。
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
意思是,天地開闔,能夠像雌性一樣柔順嗎? 「天門」指天地,開闔變化,要像雌性一樣柔順,不爭強好勝。
明白四達,能無知乎?
意思是,通曉萬事萬物,能夠無所不知嗎? 「明白四達」指智慧通達,無所不知,但即使如此,也要保持無為的狀態。
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
意思是,生養萬物,卻不據為己有,施為而不自恃,成長而不主宰,這就是玄妙的德行。 強調道生萬物,卻不占有,施為而不居功,成長而不支配,這就是道的玄妙德行。 


一章
徼(邊界,邊境,小路)
  • https://baike.baidu.hk/item/%E5%BE%BC/5175640
玄(可引申為幽遠義。也可引申為奧妙義。 )
  • https://baike.baidu.hk/item/%E7%8E%84/1876
妙(微之極也)
  • https://baike.baidu.hk/item/%E5%A6%99/17234953#viewPageContent

二章
惡(不好)
  • https://baike.baidu.hk/item/%E6%83%A1/4706293
傾(不正貌(bend彎;incline彎;lean傾斜身體))
  • https://baike.baidu.hk/item/%E5%82%BE/2919824
杳杳冥冥(指天空,高遠之處。謂奧秘莫測。) end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m-e | 2025 Sep 1/3 | 臉書post

discuss-forum-24-12-25(unclassified)

Misc-01 | 2025 Aug 2/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