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o De Jing word 01 道德經-探討-01~10
第一章 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 可以言說的「道」,不是永恆不變的「道」;可以描述的「名」,不是永恆不變的「名」。 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 無形無象的「道」是天地初始的根本,有形有象的「道」是萬物生成的根源。 故常無,欲以觀其妙;常有,欲以觀其徼。 所以,我們應常常處於「無」的狀態,去觀察道的微妙;常常處於「有」的狀態,去觀察道的極限。 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 這兩種狀態(有與無,始與母)同出於一個本源,卻有不同的名稱,都可稱為「玄」。 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 這「玄」是深奧又深奧的,是所有奧妙的門徑。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 這句話的意思是,天下人都知道美的東西之所以為美,是因為有醜陋的存在;都知道善的東西之所以為善,是因為有不善的存在。 這揭示了對立統一的觀點,美與醜、善與惡是相對存在的,沒有對立面就無法顯現其本身。 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 這幾句進一步闡述了對立統一的觀點,說明了有和無、難和易、長和短、高和下、音和聲、前和後都是互相依存,互相影響的,沒有一方就無法顯現另一方,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。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;萬物作而弗辭,生而弗有,為而弗恃,功成而不居。 這是對聖人行為的描述,聖人順應自然,不妄加干涉,以「無為」的態度行事,以不言的方式教化百姓。 讓萬物自由生長,不據為己有,有所作為但不自恃,功成而不居功。 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 這是結論,正因為聖人不居功自傲,所以他的功業才能長久不衰。 第三章 不尚賢,使民不爭: 不刻意推崇有才能的人,是為了避免引發百姓之間的爭奪和攀比。 如果一味推崇賢能,會讓大家競相表現,反而不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。 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: 不把稀有物品看得很貴重,就不會讓百姓產生貪欲,從而減少盜竊等犯罪行為。 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: 不展示過多的誘惑和慾望,可以使百姓的心思不被迷惑和擾亂,保持內心的平靜。 是以聖人之治,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: 聖人的治理方式是:使百姓的心思單純,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左右(虛其心);滿足百姓基本的物質需求(實其腹);減弱百姓追求名利的慾望(弱其志);增強百姓的體魄(強其骨)。 常使民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