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d-table | 道德經-探討-11~20
第十一章
三十輻,共一轂,當其無,有車之用:
古時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組成,這些輻條匯集到車轂上。 車轂的中心是空的,這個“空”的部分,才能讓車輪與軸連接,使車輛可以移動,發揮其作用。
埏埴以為器,當其無,有器之用:
用陶土塑造成器皿,例如碗、盆等,這些器皿的內部是空的,這個“空”的部分,才能用來盛裝東西,發揮其作用。
鑿戶牖以為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:
開鑿門窗建造房屋,房屋內部的空間是空的,這個“空”的部分,才能供人居住,發揮其作用。
故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:
所以,有形的物質(如車、器皿、房屋)對人是有用的,但發揮其作用的,卻是其內部的“無”的部分(即空虛的部分)。
第十二章
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聾;五味令人口爽:
這三句話指出,過多的感官刺激會對人造成傷害。 "五色"泛指各種色彩,過多會讓人眼花繚亂,失去分辨能力;"五音"泛指各種音樂,過多會使人聽覺麻痺,失去分辨細微音律的能力; "五味"泛指各種美味,過多會使人味覺疲勞,失去品嚐食物的能力。
馳騁畋獵,令人心發狂;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:
"馳騁畋獵" 指縱情遊樂,過度追求刺激和享樂;"難得之貨" 指稀有珍貴的物品,過度追求會使人行為不端,做出損害他人的事情。
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,故去彼取此:
這句話闡述了聖人的處世態度。 "為腹不為目" 指聖人只求溫飽,不追求感官享受;"去彼取此" 指捨棄外在的誘惑,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安足。
第十三章
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 何謂貴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;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
「寵辱若驚」意指因獲得或失去榮寵而感到內心不安,將此視為生命的重大威脅。 這是一種將自我價值寄託於外在的得失表現,心隨榮辱而起伏,將這些外在的榮辱視為「大患」。 而「貴大患若身」則是指,人們會將身體的得失視為生命的大患,因為有身體的存在,才有追求、患得患失的種種顧慮;如果沒有身體,也就沒有了這些大患。
「寵辱若驚」的解釋
「寵為下」:
得到榮寵是卑下的。
「得之若驚」:
得到榮寵時,內心感到驚喜,同時也帶有不安,害怕失去。
「失之若驚」:
失去榮寵時,內心感到驚慌失措,因為這份得失影響到自我認知與情感。
整體含義:
這是一種患得患失的心情,把榮寵的得失看得比自己還重要,將身外之物視為生命中最大的威脅,因為對榮寵的追求而無法保持平靜的心。
「貴大患若身」的解釋
- 「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」:: 我之所以會有種種憂患,是因為我執著於自己的身體。
- 「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」:: 如果我沒有了這個身體,沒有了自我執著,還會有什麼真正的患難呢?
- 整體含義:: 人們之所以會憂患,是因為執著於身體的存在,並由此產生各種欲望與顧慮。 一旦能夠淡泊對身體的執著,便能超越種種憂患。
「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;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」的解釋
「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」:
只有能真正重視並珍惜自己身體的人,才懂得如何以身體為根基去治理天下,這樣的人才能夠將天下託付給他。
「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」:
只有能夠真正愛惜自己身體的人,才懂得如何愛惜天下,這樣的人才能夠值得被天下所信賴與依靠。
結論:
強調了修養心性,超越對身體的執著,方能擁有真正「無身」的境界,從而獲得服務天下並獲得信任的資格。
第十四章
「視之不見,名曰夷;聽之不聞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」:
道無法用眼睛看見,用耳朵聽見,也無法用手觸摸到,因此給它取名為夷、希、微,表示其難以感知的特性。
「此三者不可致詰,故混而為一」:
這三種無法感知的特性,使我們無法追究其具體形態,所以它們渾然一體,不可分割。
「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」:
道高高在上但不顯得光明,低低在下也不顯得幽暗,表明道超越了光明與黑暗的對立,無處不在。
「繩繩兮不可名,複歸於無物」:
道延綿不斷卻無法命名,最終回歸到虛無、沒有形體的存在狀態。
「是謂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惚恍」:
這就是沒有具體形狀的形狀,沒有具體物象的物象,也就是「惚恍」的狀態,難以捉摸。
「迎之不見其首,隨之不見其後」:
迎接它看不到它的開端,跟隨它也看不到它的終點,說明道是無始無終、無處不在的。
「執古之道,以禦今之有」:
把握從古以來就存在的「道」,就能夠駕馭、管理現在的一切事物。
「能知古始,是謂道紀」:
能夠了解萬物從何而來的起源,這就叫做認識了「道」的根本法則,即「道紀」。
https://support.microsoft.com/zh-hk/office/在-word-或-outlook-表格中使用公式-cbd0596e-ea8a-485e-a35d-b2cb2c4f3e27
SUM()
計算括號內識別之項目的總和。
=SUM(RIGHT)
公式右方的儲存格值總和。
=SUM(LEFT)
=SUM(ABOVE)
=SUM(BELOW)
end
留言
發佈留言